Page 21 - 《中国好课堂》正文PDF
P. 21

$%&"'()*+,-."""


                 地区反映教材内容深、分量重、教材难等。1964年初,毛泽东发表了关于
                 中小学教育的“春节讲话”,提出学制、课程、教学方法都要改, 3月又针对

                 当时学生学习压力过重批示“课程可以砍掉三分之一”。根据毛泽东的
                 指示, 1964年 7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调整和精简中小学课程的通知》,

                 接着“文化大革命”爆发,使 1961年调整以来取得的一些成果付诸东流。
                 全国没有了统一的教育方针,没有了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
                 书,有的只是各地自编的生活式教材,生活、社会、革命构成了全部的课

                 程。这一时期的课堂就没有规矩了,就是读语录、读报纸。
                     第五次课程改革(1978—1980年)。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7年

                 教育战线开始拨乱反正,召开了科学教育工作会议,对课程改革进行了充
                 分酝酿,以 1978年 1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

                 (草案)》为起点,开始了课程领域内的拨乱反正。改正了在政治与业务、
                 理论与实践等问题上的一些不适当的处理方法,课堂注意到基础知识的

                 选择、智力的启迪和能力的培养,其主要缺点是“深、难、重”。
                     第六次课程改革(1981—1985年)。经过两年的课程领域内的拨乱
                 反正,课程发展已趋于正常化,课堂也趋于正规化。1981年,教育部根据

                 邓小平“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指示精神,颁发了《全日
                 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并修订颁发了五年制小学和

                 中学教学计划。根据新教学计划的要求,人教社立即组织编写了第六套
                 教材。1984年,教育部颁发了六年制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教学计划,对

                 于数学、外语、自然常识、劳动等课程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时对教学大纲
                 也进行了重新修订,于 1986年颁发了小学、初中各科教学大纲。

                     第七次课程改革(1986—1996年)。这一时期的课改最为突出的表
                 现是:在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确立
                 了“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方略;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



                                                  11
   16   17   18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