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中国好课堂》正文PDF
P. 16

共同体。
                     上述对于课堂的三种理解,第一种是对课堂的一个条件性的认识,第

                 二种认为课堂是“人类专门的知识传授场所”,第三种则认为课堂是“人
                 才培养的专门场所”。这三种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的培养”是“传授知

                 识”的目的,也是“传授知识”的理想;“传授知识”是“人才培养”的手段,
                 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课堂在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中始终存在,而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有相应的目的、内容

                 与方法,就会形成相应的课堂模式。

                     二、现代课堂的主要类型


                     课堂自诞生后,历经数千年,从理念到实践,从形式到内容,从结构到

                 模式,改革就一直在行进中,也一直在路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课堂发
                 展到今天,虽然名字没有改变,但是内涵与外延却越来越丰富多彩了。

                     在近代以前,课堂的典型结构是“讲—听—读—记—练”,这一模式
                 是非常机械的,它之所以流传数千年,是由于封建社会的长期闭关自守。
                 到了十七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课堂随之发生变化,也给中国课

                 堂带来了一次次革命。
                     “欧洲版”课堂

                     “欧洲版”课堂始于 20世纪初期。1902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兴
                 新学”,“欧洲版”课堂传进中国,教学改革由此揭开序幕。

                     当时设计的课堂教学制度,说是参照日本,实为学习欧洲。这种“欧
                 洲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撑,主要来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

                 经典之作———《大教学论》。他和他的继承者们,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基本
                 构架———明了、联想、系统、应用,提炼出课堂教学实施原则———直观性、
                 渐进性、主动性、量力性、巩固性,这些都深刻揭示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




                                                  6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