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中国好课堂》正文PDF
P. 13

$%&"'()*+,-."""


                 看,它依据系统的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并利用标准化考试评价教学效果。
                     中国的正规学校出现是在 20世纪初,是从西方传入的模式。中国正

                 规学校出现以前,就有书院和私塾;即使在学校出现以后的一段时间,很
                 多人也还在私塾念书。私塾可以说是科举影响下的正规教育的延续,其

                 实是极少数人的经历,与面向全社会的学校体系还不是一样的概念。
                     现代课堂的学习,是集体的、划一的、定时的、长期的、有系统的学习。
                 但是中国学校的课堂,却不可避免地继承了许多私塾的基本教学模式:教

                 师讲、学生听。在西方,课堂从一开始就是专门传授知识的场所。当传授
                 无限的知识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传授知识的方法引起了重视,而当知识与

                 方法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困惑时,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的因素就介入了课堂教学。这样就形成了“知识课堂”与“生命课堂”

                 两种课堂模型。
                                                                       ①
                     知识课堂最初主要体现在古希腊的博雅教育课程上 ,它的核心思
                 想是通过知识追求永恒的生活,这是基于当时人们对知识永恒性质的假
                 设和“崇尚永恒”的文化背景。知识在不断增长,人们面对这么多无法全

                 部吸纳的知识,感到不安与矛盾,如何才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如何才能解
                 决人的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与知识学习掌握的无限性之间的矛

                 盾呢?
                     近代以后,人们对于古希腊时代知识的永恒观开始淡化。在夸美纽
                 斯看来,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与艺术的方法相结合,才能解决人的生命的有

                 限与知识的无限之间的矛盾;再次,培根的思想为夸美纽斯对方法的寻求
                 提供了支撑点和思路;最后,近代教育的发展状况也促使教育由关注“内

                 容”转向关注“内容与方法”。人类的知识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知识在



                    ①   王鉴:《课堂研究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



                                                  3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