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中国好课堂》正文PDF
P. 14

不断地再生与扩充,尤其是随着 17世纪近代科学的崛起、科学知识的急
                 剧增长,以及工业经济对大量实用型人才的渴求,使课堂教学发生了革命

                 性变革。
                     首先,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大批有知识、懂技术的劳动者。

                 在夸美纽斯时代就产生的班级授课制适应了这一需要,如同资本主义社
                 会生产中的“工厂”与“车间”,教育领域出现了“成批成量”加工人才的

                 “课堂”。这样就形成了近代以来的课堂基本模式———班级授课制。

                     其次,自 19世纪以来,关于知识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教育家们越来
                 越多的关注,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选择有价值、有必要的知识以适
                 应有限的学习时间?选择知识的标准是什么?从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

                         ①
                                               ②
                 有价值” ,到杜威的“生活课程” ,再到拉尔夫·泰勒的“现代课程编制
                       ③
                 理论” ,都在力图解决这一问题。但他们均是在知识的范围之内思考这
                 一问题。人们试图通过学科课程的设置形式与课程编制的理论方法,解

                 决知识无限性与学习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但始终是治标不治本,即使人们
                 汲取再多的知识,为什么许多受教育者还是没有呈现出课程设计者所向

                 往的那种状态?
                     在进入 20世纪 50~60年代以来,一方面,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出现

                 了高潮,如美国的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布卢姆的目标教学改革,
                 苏联的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改革、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改革等,为新的



                    ① 1859年,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出了“科学”
                 知识最有价值的观点。
                    ②   美国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是 20世纪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
                 实践家之一,提出了“生活课程”思想。
                    ③   拉尔夫·泰勒(RalphTyler)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
                 家,他在 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4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